香港的廟宇,以天后廟最多,其次輪到觀音廟了。
但觀音廟的名稱,往往各有不同,有些觀音廟,不叫廟而叫堂,稱觀音堂;有些則稱樓而不稱廟,名叫觀音樓,如廟街的觀音樓即是其一。
最奇怪的是,在「觀音樓」之前,加上「社壇」兩字,而成為「社壇觀音樓」,真是相當特別,究竟這間觀音樓,何以不稱廟?又何以加上「社壇」兩字?真是值得研究。 先談談「社壇」是甚麼?查社壇就是一社的社廟。
《管子》載云:「方六里,合之曰社。」又《周社,月會》云:「命民社。」註云:「社,后土也,使民祀焉。」就是說,社壇就是方橫六里內的居民所奉祀的后土之神廟。 原來,從前官涌村和廟街一帶的居民,在榕樹頭建了一間「社學」;所謂「社學」實則是方橫六里內的公立書院。因為建了社學,便在社學側建一間社廟,這便是社壇。 後來,該處的福德祠,請了一位觀音來坐鎮,將觀音菩薩安在福德祠內,這便是已介紹過的「觀音古廟」。
後來,坊眾覺得,福德祠既請來一位觀音,這觀音在北面,對廟北街的坊眾有利。因此廟南街那一邊的坊眾,便再請來一位觀音,安奉在南面的社壇之內;但北面的已名觀音古廟,南面的這一間,便不能稱廟,故用「社壇觀音樓」加以區別。
這間廟,現在已劃入榕樹頭天后的範圍內,因此,就在同一範圍內,有兩間觀音廟。一間是近北面的,稱「觀音古廟」;一間近南面的,叫「社壇觀音樓」,一南一北,保佑南北坊眾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