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龍有一條譚公道,本來有一間譚公廟,據說在香港淪陷時期已經塌毀;現在本港最古老的一座譚公廟,是在筲箕灣。
根據廟中的碑記,知道該廟建於光緒卅一年歲次乙巳,即公元一九零五年。
廟內的譚公神像,看上去十分年青,像一位小孩子,故一位研究本港廟宇的西人,稱之為「小童之神」。其實小孩子又怎能以「公」稱之呢?神像雕塑成如此年青,祇表示他長春不老;因為譚公永遠都係十三歲的孩子。他能治病救人,又能預測天氣,經常到漁村來幫助漁民,故得漁民信仰。
考譚公原名譚峭,是元朝時的歸善人,十二歲就得道。歸善是今日惠東漁船和商船集中的地方,他在惠東經常幫助漁民和船家預測天氣及治療疾病。
由於他煉成長生不老之術,是以雖七老八十,仍然像個孩子一般,因此人們設廟供奉他時,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。
在天后廟未普遍時,譚公是代表海上安全之神,是以他的廟宇,雖不及天后廟之多,但在沿海也不少。
本港的漁民,有很多是來自惠州的,因此他們既拜天后,亦拜譚公。除本港有譚公廟外,澳門的路環,也有譚公廟。澳門路環的譚公廟,歷史較香港的為古。
譚公在道家中,稱為「紫霄真人」。道家中的譚公神像,並不是小孩子模樣,而是道長打扮。考其原因,是譚峭著有一本道家的經典著作,名叫《化書》,這本《化書》講述成仙之道。
道教以真人為得道的稱呼,故此把他的神像作真人打扮,與譚公廟的譚公不同。
譚公廟的譚公,是由漁民憶述他的容貌而刻成,故接近於傳說。
|